查看原文
其他

他是交大“十大学术新人”,在《科学》发文,更时时关心学生成长


西安交通大学第八届“十大学术新人”


董国华,1989年生,为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铁性智能薄膜材料与器件

■2020年1月进入电信学部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22年11月入选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计划”。

围绕柔性电子的基本科学问题和应用技术瓶颈,探索铁性智能材料的柔性/弹性起源机制,开发新型可穿戴柔性电子器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陕西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等多个项目。

在Science、Adv. Mater.及Nat. Commun.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


在《科学》发文,攻关科研难题

董国华是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明教授团队的一员,主要从事柔性氧化物材料与器件研究。铁电氧化物材料作为一类重要的功能材料,在柔性电子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铁电氧化物材料硬而脆的力学特征限制了其在柔性电子器件中的应用。让铁电氧化物材料“既弹又柔”,是推动其在柔性电子领域应用的关键。

确定该研究方向颇具故事性,“挺偶然的。”据董国华介绍,求学初期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多铁性纳米复合结构,博士三年级在研究中他偶然发现,自支撑的铁电单晶薄膜表现出了优异的弹性和柔性特征,“自支撑铁电单晶薄膜竟然可以像纸一样实现折叠,这与人们对铁电氧化物脆性和刚性的认知完全不同。”董国华说。

新奇物理现象的发现让董国华与导师刘明教授、周子尧教授都非常激动,他们认为这种反常的物理现象可能是重大突破的关键点。在两位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董国华聚焦自支撑铁电单晶薄膜的力学特征展开深入研究,自此打开了柔性铁电研究领域的大门。

科研蓝图的绘就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针对铁电薄膜的柔性力学特征,我们广泛查阅资料,一点点深挖,最终发现自支撑单晶铁电薄膜的超弹性,并探索了超弹性的起源机制。”研究成果于2019年10月在《科学》(Science)刊发,有效解决了铁电氧化物因其机械脆性难以在柔性电子领域被广泛应用的难题

▲刘明教授团队,董国华为第一排右一

科研绝非易事。在董国华看来,“慢工才能出细活,要能沉下心,探索现象背后的机理。”攻关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做一个月的实验却得不到结果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每当这种时候,董国华会在心里暗暗地加油打气:“坚持住,离成功就差那么一点儿。”他说,团队老师及合作者的全力支持和帮助给了他前进的力量,“现在时常都能想起来,刘明老师、周子尧老师和我,我们三人组研讨实验数据至深夜的情景。”



把学生时时放在心上

国华博士毕业后留在了西安交大电信学部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年1月被聘为助理教授并入选学校首批“青优计划”,2022年11月入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让他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

“学生时期,我们优良的团队文化就感染了我。导师不仅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感恩教育及未来发展。”董国华认为,这种感恩与育人并行的团队文化,是交大文化的一种,更是西迁精神的体现。

要把学生时时放在心上。“用不用心指导学生,学生是能感觉到的,学生的优秀就是老师的成就。”他时常为指导学生科研工作忙碌至深夜。

要以身作则引领学生成长。他至今仍然坚持每天阅读文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最前沿的动态带给学生。他鼓励学生多听学术报告,把握学术前沿;多和同行、老师交流讨论, “头脑风暴”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他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给予学生主动探索的空间。“学生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为科研能力强、品格优秀的人才,这是一名老师最欣慰和最有成就感的事。”董国华说。

“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而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董国华表示,他会将教育当作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用爱与责任指引学生成长。



“生来就是为了翻越高山”

董国华说交大带给自己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成长,还有精神的力量,即在历史岁月中沉淀下来的西迁精神。

“在成为老师之后,对交大人的西迁壮举更多了几分敬佩。生逢其时,在交大做一名科研教育工作者是我的幸福。”董国华表示,自己要向老一辈西迁人学习,做西迁精神新传人,为国家尖端科学技术研究、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未来的道路是一座座高山,而我们生来就是为了翻越高山。”这是董国华对交大青年的寄语,也是他在科研工作中对自己的勉励。



近期热文速递





「出品 / 党委宣传部」


文字 / 通讯社 高偲智 王星丹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值班编辑 / X工作室 朱子涵

版尾设计 / X工作室 张淑婷

责任编辑 / 朱凡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